註釋
劏房在香港並不是新鮮的事物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,我還是個孩童,家住灣仔隣近修頓球場的舊樓,千多呎一層,共住了四伙,單是我家便有八個人,與其他三伙合起來共二十人,擠迫情況較今天的劏房更糟,全層只有一個廁所,沒有沐浴的地方。
提起孩童時的住屋情況,並非說今天的劏房算不了甚麼。其實,到了七十年代,只是三十年的時間,那時政府的建屋計劃,目標是要每個家庭有自己獨立的居住單位。目標日後雖未完全實現,但也顯示當時政府的決心。
今天劏房現象代表了甚麼?是政府沒有決心滿足巿民住屋的需要!是政府對房屋建設沒有長遠的規劃!是政府容讓「地產霸權」主宰房屋的供應!是政府沒有理解巿民對房屋的需要!最後,是我們的社會關心經濟發展大於社會發展!
但願我們的居住環境不要走回頭路。沒有生存和活動的空間,人的生命就十分貧乏。
--周永新/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
(摘自〈序一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