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釋
《思考中藥: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味課》,源於講習。 講習自古就是治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,通過講習可以操練思維,交流思想,使學問不再是尋章摘句式的嚴謹,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。 尤其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思維,是更需要這種反覆操練的。
《思考中藥: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味課》體現了這種操練。 首先,在方藥的分類上,我們以五行為依據。 五行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模型。 儒家典籍《尚書·洪範》將五行列為"洪範九疇"之首,並概括了它們的基本特徵:"水日潤下,火日炎上,木曰曲直,金日從革,土爰稼穑。 "還提示了其類比聯想的思維模式:"潤下作成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從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 "《五行大義》雲:"夫萬物自有體質,聖人象類而制其名,...... 五行為萬物之先,形用資於造化,豈不先立其名,然後明其體用? "人們把萬事萬物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分成五大類,去歸納它們的性質,認識它們的關係,甚至通過取象比類,縱情聯想,大膽猜測,再在反覆的實踐中小心翼翼地驗證,精益求精地取捨。 自古以來,人們對中藥的認識,也經歷著這樣一個過程。 《思考中藥: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味課》更傾向於讓大家體驗這個認識的過程,而不急於灌輸教條式的藥理藥性。